我国发电量全球占比30%,日本3.6%,那美国、印度、俄罗斯呢?
从国外引进分布式能源理念,一些广东能源企业在多次论证之后,认为按照当时气价核算,经济性并不是太高,无人承建。
美国和日本的最大分布式能源项目就是这样做的。存在于一栋楼、一所学校之类的小型分布式能源系统居多。
工业方面从热电联产到冷热电联产,包括发电、供热,都可以结合起来。我们要重视并利用好这种优势。所以,国外的分布式能源基本用于公用建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冷热电联产的互补性就非常强:给每家每户送热水,给工业厂房建筑物送冷水,给需要蒸汽的地方送蒸汽。最大的区别是,西方的中央商务区一般是一个集中的商业中心,居民有分散的居民区,工业就集中在工业区,三者是分割的。
因此,美国的分布式能源数量很多,有数千个之多,80%的功率是不到1000瓦的。在推广分布式能源过程中,一个关键点就是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经验,必须知己知彼,结合中国国情和特殊条件。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我国发展需要一个基础制度平台构筑期,至少要5年左右的时间。
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应地制宜,将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的业主、专业化能源服务公司、天然气供应商、分布式能源用户、电网服务商等联结在一起,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商业利益。构筑基础制度平台和探索商业模式要相互适应,不断调整和磨合,同样也需要时间。适时延后,在有条件的城市工业园区等,严格控制数量,抓好少数几个大的分布式能源示范项目。由于各地情况的差异,具体项目运作的商业模式将呈现多样性,政府应注意总结交流,尊重和鼓励市场原创。
勿过度以数量为目标,重在分布式能源项目的质量,主要衡量指标在项目依靠自身商业价值的可持续生存能力,防止一哄而上,导致大起大落。摸清现行体制下主要典型项目各参与方的利益所在,分布式能源发展对目前利益格局有什么影响。
但也要看到,体制障碍、发展经验的不足,综合性技术集成能力不够,专业化能源服务支撑能力弱,相对目前利用方向下持续快速扩张的市场需求,天然气的保障能力不强等,使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在我国大规模发展受到较强制约。在构筑基础制度平台的同时,示范项目更要集中探索和发现项目运作的商业模式。探索在现行体制不做大范围调整的情况下,围绕示范项目进行制约因素的试验性制度变革。构筑基础制度平台关键在政府,商业模式的创新则关键在企业
冀北围场分布式发电/储能及微电网项目建设村庄模式微电网一个,包括2台60千瓦风力发电系统、50千瓦光伏发电系统、80千瓦/128千瓦时储能系统、微电网运行控制及能量管理系统、微电网保护及安稳系统等10个子系统,建设单户模式微电网两个。国家电网公司通过两个项目的建设,旨在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在保证电网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也为偏远农村增加新的电力保障。工作人员对当地负荷特性和新能源发电运行工况进行分析,构建灵活的电气拓扑结构,开展分布式电源/微电网/配电网三者之间互联运行特性的技术研究。两个实验研究项目的建成和投运,为农村可再生能源分散接入配电网相关技术研究搭建了良好平台。
陈巴尔虎旗分布式发电/储能及微电网项目建设村庄模式微电网一个,包括1台30千瓦及1台20千瓦风力发电系统、110千瓦光伏发电系统、42千瓦/50千瓦时储能系统,以及微电网集中控制器、电能质量监测、微电网运行控制及能量管理平台等系统。但是,当农村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就地接入电网后,可能会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等带来一定的影响。
工作人员介绍,其风机、光伏发电系统运行平稳,共发电0.26万千瓦时。两个项目在满足当地居民用电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并网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电网公司结合项目实际运行情况,探索运营模式并评价其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此前,冀北围场分布式发电/储能及微电网项目已于2011年10月8日投入试运行。下一步,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将组织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等科研单位,充分利用已建项目实验研究平台,就可再生能源多点分散接入配电网的关键技术和前瞻性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力争2012年年底前在系统运行控制技术、软硬件研发、相关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突破。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解决边远地区农牧民用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改革,加快和鼓励新能源开发,促进了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截至7月20日,国家电网公司建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的陈巴尔虎旗分布式电源/储能及微电网实验研究项目已安全运行14天。
为主动应对,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组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蒙东电力有限公司,开展了农村可再生能源分散接入电网的实验研究。7月6日,随着风机、光伏发电系统顺利并网,陈巴尔虎旗分布式电源/储能及微电网实验研究项目投入运行
两个项目在满足当地居民用电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分布式电源/微电网并网关键技术研究。陈巴尔虎旗分布式发电/储能及微电网项目建设村庄模式微电网一个,包括1台30千瓦及1台20千瓦风力发电系统、110千瓦光伏发电系统、42千瓦/50千瓦时储能系统,以及微电网集中控制器、电能质量监测、微电网运行控制及能量管理平台等系统。
7月6日,随着风机、光伏发电系统顺利并网,陈巴尔虎旗分布式电源/储能及微电网实验研究项目投入运行。工作人员对当地负荷特性和新能源发电运行工况进行分析,构建灵活的电气拓扑结构,开展分布式电源/微电网/配电网三者之间互联运行特性的技术研究。
下一步,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将组织中国电科院、国网电科院等科研单位,充分利用已建项目实验研究平台,就可再生能源多点分散接入配电网的关键技术和前瞻性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力争2012年年底前在系统运行控制技术、软硬件研发、相关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突破。国家电网公司通过两个项目的建设,旨在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在保证电网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也为偏远农村增加新的电力保障。近年来,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改革,加快和鼓励新能源开发,促进了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冀北围场分布式发电/储能及微电网项目建设村庄模式微电网一个,包括2台60千瓦风力发电系统、50千瓦光伏发电系统、80千瓦/128千瓦时储能系统、微电网运行控制及能量管理系统、微电网保护及安稳系统等10个子系统,建设单户模式微电网两个。
但是,当农村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就地接入电网后,可能会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等带来一定的影响。此前,冀北围场分布式发电/储能及微电网项目已于2011年10月8日投入试运行。
工作人员介绍,其风机、光伏发电系统运行平稳,共发电0.26万千瓦时。国家电网公司结合项目实际运行情况,探索运营模式并评价其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
两个实验研究项目的建成和投运,为农村可再生能源分散接入配电网相关技术研究搭建了良好平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解决边远地区农牧民用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截至7月20日,国家电网公司建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的陈巴尔虎旗分布式电源/储能及微电网实验研究项目已安全运行14天。为主动应对,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组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蒙东电力有限公司,开展了农村可再生能源分散接入电网的实验研究2011年上半年,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曾就《分布式发电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但至今未正式发布,显示各方对于分布式发电的认识和意见还不统一。引导设备自主化此次示范项目通知中还对项目装备提出要求,明确指出相关项目尽快编制设备自主化实施方案,上报国家能源局。
他透露,在首批示范项目评审过程中,参与评审的专家发现一些问题,对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技术指标和标准出现了不同的意见。2011年底发改委、能源局、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中,确定要在经济发达、能源品质要求高的地区(包括国家规划设立的生态经济区等)或天然气资源地鼓励采用热电冷联产技术,建立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积累经验,为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首批示范项目就对装备提出自主化要求是否太早?徐晓东表示:示范项目不同于一般项目招标,示范意义正在于指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而装备自主化就包括在发展方向里面。资金补贴方式尚未确定四部委在联合通知中明确要求有关省市积极支持首批示范项目建设,协助办理相关配套文件,并表示中央财政将对首批示范项目给予适当支持。
国产装备的经济性、可靠性都要通过示范项目做实验来考察。对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的国家扶持政策,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分布式能源专委会建议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即等项目运行后有了实际的节能效果和数据,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再各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奖励或者补贴。